现代无土栽培模式虽然样式多种多样,但总体来说分为水培(含雾培)、基质栽培两大类,根据作物种类、生产、观光、科普和空间利用方式的不同而研发不同的栽培模式。通过设施工程手段来改善根系生长的物理、化学环境,实现作物工厂化、省力化、立体化、高效化、优质化的生产以及休闲、观光、科普功能的综合应用,要努力降低无土栽培的生产风险,提高生产经营效益。因此,新型无土栽培模式,要考虑到栽培模式的经济性、生产性、风险性、可操作性和多功能性,使栽培设施与作物生长形成有机整体,提高无土栽培的科技水平。
1.经济性
经济性并不是一昧地追求设施装备的低投入,而是要通过设施工程手段降低无土栽培的劳动强度,简化生产操作程序,提高作业效率。其次是通过设施装备的改正为作物生长营造更加优越的根际环境,使作物生长更健康,产量、品质和商品性显著提高,以此提高生产经营效益,这才是经济性。
2.生产性
生产性是指研发的新型无土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是否能满足产业化、规模化高效生产的需要,是否具有推广应用前景!而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新技术的关注。
3.风险性
风险性是指栽培模式在生产过程中,设施对不利气象因子(高温、低温伤害)的防护隔离功能,对病虫鼠害的抵御和预防功能;对机械故障及停电等突发事件的缓解功能。使作物能顺利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,获得优质、高产、高商品性的园艺产品。同时,设施对作业者不构成人身安全威胁。
4.可操作性
可操作性是指研发的无土栽培设施模式化、标准化程度高,设施生产、运输、安装、使用方便,容易被生产作业人员所掌握。
5.多功能性
设施模式除了适用于规模化作物生产以外,其设施还适用于小规模的观光农业、科普教育、家庭园艺等领域组装使用,要注重视觉及人性化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