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土栽培其实就是在水、肥、气三者之间进行均衡的过程,我们在判断哪种固体适合作为基质的时候,除了最基本的常识外,核心的标准就是是否可以做到持水和通气的平衡,根据此而选择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评价指标,比如容重、孔隙度、孔隙比与粒径等。
1.首先是容重,就是单位体积下干燥基质的重量
这里面有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如果容重较小,虽然便于基质的搬运,但是会过于疏松不利于固定植株,典型就是珍珠岩;另一方便如果容重较大,虽然固定方便,但是搬运又较难,不易更换,典型就是沙子。这里面还要考虑到基质含水之后的重量,典型就是蛭石,吸水之后重量成倍的增加。
2.其次是孔隙度,也就是基质的缝隙
一方面它和容重联系非常紧密,容重大的基质一般孔隙度就低,根部的水、氧条件越不容易满足;容重小的基质一般孔隙度就高,单位基质内水、氧的供应越好。典型就是河沙和炉渣,河沙孔隙远较炉渣小。
另一方面也可分为持水缝隙与通气缝隙,前者缝隙较小,后者缝隙较大,持水与通气两者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。关于这一点,可以考虑陶粒,每一个陶粒内部都有大大小小的缝隙,陶粒的持水也依靠这些缝隙。
3.第三个是粒径,也就是基质颗粒的直径大小
这个和孔隙度又有着直接的关系,直径太小,必然面临着孔隙度较低的问题,直接过大,基质的持水能力又面临着挑战,这一点上可以考虑下粗细椰糠。